中止开发的60个抗抑郁药,这3个值得关注
在新药研发如火如荼的今天,对一些中止研发的药物进行二次开发也是一种思路,其好处在于:1)跳过了全新化合物的未知探索阶段;2)问题明确,解决思路和方法明确;3)研发费用相对较少等。换一个角度思考,对中止研发药物的深入分析,可以为同适应症或同靶点类药物(me-mew或me-better)的研发规避风险,提供开发思路。本文此次重点关注抗抑郁药。
抑郁症(Depression)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精神类疾病,被心理学家称为人类的“精神感冒”。世界卫生组织之前报道,全球已有超过3亿人罹患抑郁症,并且发病率逐年持续上升。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抑郁症发病率高达7%左右,其中三分之二为女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达到10%~15%,比一般人群要高出20倍。目前抑郁症导致的自杀行为已成为15~29岁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全球抑郁症药物市场在2016年已超过60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能超过70亿美元,2024年将超过90亿美元。目前上市和在研的抑郁症药物较多,但缺乏特效治疗药物。随着抑郁症患病群体和市场逐年增大,现有药物与临床及市场的需求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
从研发成功率上来看,抑郁症领域成功上市的药物占全部在研药物的10%左右,其作用机制多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和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而中止研发的药物比例较高,占全部在研药物的50%左右。整体上看抑郁症药物的研发难度较大。
目前抑郁症领域处于中止研发状态的小分子药物超过60个,对其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除了没有明确原因而不再继续开发的药物以外,药效不足是抗抑郁药中止开发的主要原因,约占所有中止开发药物的1/4,由于安全性问题中止的药物有5个,另外有3个药物是由于公司财务紧张而不得不放弃开发,1个药物是因为剂型改变而被中止开发,8个由于市场、收益或更新换代等其他原因而中止开发。
由于安全性问题中止研发的抗抑郁药
数据来源:FDA、CFDA、tPharma、pharmprojects等
由于疗效问题中止研发的抗抑郁药
数据来源:FDA、CFDA、tPharma、pharmprojects等
由于公司财务原因中止的药物
数据来源:FDA、CFDA、tPharma、pharmprojects等
由于剂型改变中止的药物
数据来源:FDA、CFDA、tPharma、pharmprojects等
由于其他原因中止的药物
数据来源:FDA、CFDA、tPharma、pharmprojects等
暂未说明原因不再继续开发的药物
数据来源:FDA、CFDA、tPharma、pharmprojects等
从中止药物靶点上分析,色氨酸再摄取或包含色氨酸再摄取靶点的药物中止较多,中止原因多由于非安全性/有效性的问题;AMPA型谷氨酸受体靶点药物多在安全性方面出问题;去甲肾上腺素药物多因有效性不足而中止。
笔者认为,在上述中止的小分子药物中,3个因为主研公司财务紧张的药物值得进一步关注,分别是DOV216303、TriRima和DSP-1053。进一步检索其国内化合物专利情况,DOV216303的化合物专利未登录中国,已过期,另有两篇化合物衍生专利,其中国专利部分均被驳回,虽有一篇提出复审请求,但获批几率不大;TriRima的化合物专利未登录中国;DSP-1053尚未检索到相关专利信息。当然,其他值得关注和开发的药物,各位读者可以在表中自行挖掘。希望对于研发中止药物的统计能够给抑郁症的药物开发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帮助。
分享到: